【招生启事】“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研究”暑期研修班第三期

ChineseCS 其他信息评论4,932字数 1806阅读6分1秒阅读模式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ICSCC Fudan)自2013年起,每年暑假期间举办主题为“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研究”的暑期研修班。研修班的宗旨是开阔中华文化和中国宗教研究的视野,提升研究水平,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对中国文化和宗教的认识;目的在于培养中华文明的研究人才,营造此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为此,研修班将邀请海内外相关领域卓越学者授课,邀请中外著名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主持多场专题研讨班,并将组织学员到文化遗迹和宗教场所实地考察参访。

 

本中心2013、2014年暑期研修班获得圆满成功。来自海内外的200余名优秀中青年学者欣逢盛会,聆听了我国和国际相关领域顶级学者的精彩授课,与之直面交流。2014年,因报名人数远多于我们的接待能力,尽管不得不做了扩招,仍只能录取报名人数的20%以下。为满足优秀中青年学者的需求,本中心将于2015年8月15日至8月24日举办“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第三期暑期研修班,届时将安排如下学术活动:

 

  1. 相关领域国际著名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丁荷生(Kenneth Dean)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李丰楙教授等做专题主讲,各授课三天。
  2. 相关领域知名学者李天纲、陈引驰、安伦、郁喆隽、白若思等,将就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研究分别作专题讲座或主持研讨。
  3. 举办数场“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研究”的分主题研讨会,由学员分组研讨,由授课导师、讲座学者现场评议。
  4. 课程前期在复旦大学授课,最后三天在上海嘉定万佛讲寺进行。研修班将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员考察参观文化遗迹和宗教场所,使学员有机会亲身体验文化和宗教活动,费用由本中心承担。

本研修班是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研习交流平台,也是青年学者向知名专家问学请益,提高学术水准的宝贵机会。欢迎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报名参与。

 

   招生对象和范围:人文社科领域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宗教有研究兴趣的博士生(含硕博连读生)、博士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青年教师和学者。招生范围涵盖国内、港澳台和国际学界所有符合招生条件的青年学者。有志于在相关领域长期从事研究和教育的青年学者优先录取。为让更多青年学者享受到本系列学术机会,已参加过前二期的学员一般不再录取,敬请谅解。 

 

   报名申请:符合以上条件的报名者,须在6月30日之前,将以下申请材料发送到icsccfudan@126.com。

 

(1)详细完整填写的申请表:“点击下载”。

(2)提交一篇有关中华文化和中国宗教研究的专题论文,字数在7000到20000字之间。论文应契合“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的主题,展示对该主题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应初步达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水准,论文建议范围可参考附录。论文的内容和质量是本暑期班的首要录选条件,请慎重对待。

提交报名申请的学员,将由中心暑期研修班学术委员会遴选,决定录取名单。录取结果将于7月20日之前,以电子邮件形式通知本人。

 

   研修班相关事宜:

1、符合条件被录取的学员,课程和教材费用全免,并由主办方负责研修班期间的食宿费和管理费用。往返交通费用由学员自理。

 2、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将为完成全部课程的学员颁发证书,证明所修课程及相关学历。

3、学员的优秀论文,将在本中心主办的“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研究”系列专刊上发表。获选作者将成为这一学术共同体的成员,以共同推进此领域的学术进步。

 

授课导师和讲座学者简介

 

授课导师:

Kenneth Dean(丁荷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詹姆斯•麦吉尔讲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部主任。

李丰楙:台湾国立政治大学讲座教授、华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

 

讲座和研讨指导学者:

李天纲: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

安伦: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学术发展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秘书长。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副教授, 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

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附:暑期班论文建议参考范围

 

  1. 传统中华文化与中国宗教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定义传统中华文化、如何认识和定义中国宗教、中国宗教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2. 天人关系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3. 中国儒道佛三教的关系及三教与所谓民间宗教的关系。
  4. 宗教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功能和意义。
  5. 对于新文化运动以来否定传统中华文化及其宗教性,以及“中国无宗教论”等思潮的认识和反思。
  6. 西方宗教观对我国现有宗教观形成的影响。
  7. 杨庆堃关于中国社会“弥散性”宗教的论述与对中国宗教的再认识。
  8. 中国本土宗教与亚伯拉罕宗教的异同及近现代社会对此的认识。
  9. 中华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历史地位、可能取向与文化战略。
  10. 中国宗教的现代化转型:历程和未来取向。
  11. “宗教脱敏”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背景、逻辑和意义。
  12. 部分推荐参考书: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机器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中华书局,2014;台湾联经出版公司,2014。

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三联书店,2014。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