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錚主編《馬相伯集》

ChineseCS 过往信息评论43字数 3459阅读11分31秒阅读模式

馬相伯集

朱維錚  主編

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年5月

謹以本書重裝紀念馬相伯先生創辦復旦大學一百十八周年!

內容提要

近代中國歷史上,馬相伯是在教育、宗教、政治等領域有卓越貢獻和重要影響的人物。馬相伯創建或參與創建了震旦、復旦和輔仁三所著名大學;作爲一位天主教徒,他是中國教會的建設者和教會自主運動的先行者;馬相伯越到晚年越有政治聲望,他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的一個典範。
本書是馬相伯一生百年中論著、譯述、公牘、演説和書信等作品的結集。正編凡分五卷。前三卷爲編年文録,卷次按晚清,辛亥革命至北伐戰争,1927年後至作者逝世前,這三個時期而區分的;卷四收《致知淺説》、《靈心小史》兩種著譯;卷五收《國難言論集》、《一日一談》兩種文集。
書中後論部分,均由本書編者撰寫。三篇論文,分别就馬相伯的政治歷程與活動,宗教生涯及其心迹,教育思想與實踐,作了深入論述。附録《馬相伯著譯目録》、《馬相伯生平簡表》,可供檢索參考。

編者例言

馬相伯屬于中國“近代”的同齡人。他于1840年4月在江蘇鎮江出生,正值清英鴉片戰争發生,而當1939年11月,他因抗日戰争被迫在越南諒山渡過年餘流亡生活後,以百歲高齡去世,又逢世界反法西斯戰争開始。
那百年間,中國多災多難,内外事變紛陳交迫。馬相伯不僅親歷了從帝國到民國的種種巨變,而且自壯年至暮年,一直爲中國走出中世紀而矢志不移,在政治、教育和宗教等領域,都留下過自己的足迹。
早在晚清,馬相伯便享有通曉西方文化又具中學造詣的盛譽。他精通歐洲古典的和近代的多種語言,諳熟西方的神學、哲學、數學和天文學,并涉足過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的多個分枝,也系統地學習過中國古近典籍和歷史,尤其擅長辯論術。然而,他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雖屬罕見的通才,卻重品格勝于重學問,重實幹勝于重言辭,留下的論著不算宏富,還有許多著譯手稿陸續散佚。
在馬相伯生前,他的論著,已刊者多爲隨時而作的政論性文章,專著僅有三數種。晚年言論則主要由他人筆録整理,例如他晚年的門人兼秘書徐景賢編輯的《馬相伯先生國難言論集》,天津《益世報》揭載的王瑞霖筆記《一日一談》等。
在馬相伯去世後,“大後方”的報刊發表了大量紀念文字,包括衆多名流的回憶録,同時出版了幾種年譜或年表。其中不乏異聞秘録。
曾在馬相伯暮年爲其及門弟子的方豪神父,經過多年搜輯,將馬相伯的已刊未刊的文稿書信,先後編成《馬相伯先生文集》、《馬相伯先生文集續編》(後有增補)二書,均于四十年代由北平上智書局刊行。
當年曾助馬相伯創辦復旦并爲首届學生之一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終生關注馬相伯的生平和學術的研究。顯然由于他的影響,臺灣學者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仍對馬相伯作了大量研究。八十年代以來,大陸學者也重新關注這項研究,特别是復旦大學的學者們的研究引起了國内外反響。
遺憾的是國内外的馬相伯研究,缺乏的首先都是第一手材料。且不説馬相伯的論著,散見于報刊的搜輯不易,即如馬相伯生前刊行的《致知淺説》、《靈心小史》、《國難言論集》、《一日一談》等書,如今都難以索閲。甚至方豪所編《文集》及其續編,在上海也成珍本。
于是,重新輯集馬相伯的論著,便是必要的。
還在1988年,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的朱維錚,與美國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的馬愛德(Edward Malatesta)、加拿大安大略省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許美德(Ruth Hayhoe),得到美國Luce Foundation的支持,共同主持爲期兩年的一項合作研究課題“馬相伯研究”,便給重新搜輯整理有關馬相伯的各種文獻提供了條件。兩年中參與研究的三位青年學者,現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李天綱,復旦大學歷史系的張榮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高等教育系的陸永玲,曾爲搜輯有關中文材料辛勤工作。
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馬相伯集》,便是以上述合作研究期間搜輯的材料爲基礎,經過這幾年不斷增補校訂,整理而成的。
以下是關于這次結集的幾點具體説明。
正編。所輯範圍,限于馬相伯的言論,包括他的文章、著譯、公牘、演説、書信、口述回憶和公開談話等,均以有他署名或經他本人同意發表的文字可據者爲準。
别擇。已搜集或已知尚存的若干著譯,已刊如《拉丁文通》、《馬氏文通》(署馬建忠著,實爲馬氏兄弟合著)、《新史合編直講》、《福音經(對譯羅馬監本四聖史)》、《輔揚救世聖傷修女記(第一、二章)》,未刊如《度數大全》等,都過于專門,且多半篇幅甚巨,雖具研究價值,卻非本書所能容納。
分類。正編凡分五卷。前三卷爲編年文録。排列順序,文章按發表時間,函牘按簽署時間。卷次區分:卷一收晚清作品,卷二收辛亥革命至北伐戰争期間文字,卷三則爲1927年後至作者去世前的文章函牘及已刊家書選録。卷四爲作者本人著譯,凡收已刊兩種,即《致知淺説》、《靈心小史》。卷五爲經作者同意發表的、由他人筆記或整理的著作,包括《馬相伯先生國難言論集》(重編本)、《一日一談》兩種。
校點。凡正編所收文字,均由本書編者予以校勘整理,包括(1) 版本,文録取初刊,著譯取原刊或增訂本。(2) 校訂,全書經編者復校,已刊論著舛誤頗多,凡發現均予改正,除涉及史實者外,一般不出校記。(3) 分段,凡原刊不分段落及分節而不分段者,均依文意重分,其他基本依據原刊。(4) 譯名,大多依原書,原附外文依舊。(5) 標點,原刊無句讀符號或僅有舊式圈點者,均改施新式標點。(6) 注釋,録存原注;編者所作少量校記,統用腳注。(7) 字體依原刊,用繁體,但改部分異體字爲通行字;原刊夾注小字依舊,但改雙行爲單行;全書均改直排爲横排。
編目。總目求詳,以代索引。凡正編,(1) 卷一至卷三文録,均列篇題,繫以發表或撰寫年月;(2) 同一年致同一人函牘有多通者,標以收受者姓名,總繫以年;(3) 如原刊爲殘稿或選録,亦于篇題後注明;(4) 著譯或言論集、口授回憶録,均詳列子目,如原刊後附發表或口述時間,亦繫于題下。書内篇目從簡,凡屬正文,均衹列篇題、書名及章節名目,不再注明發表或撰述時間,但同一年致同一人函牘有多通者,則以中文數碼標明,也按時序先後區分。
後論。凡收論文三篇,均爲本書編者撰著。其中朱維錚《近代中國的歷史見證——百歲政治家馬相伯》,結合晚清至民初的政治思想變異過程,紹介馬相伯作爲政治活動家的百年經歷。李天綱《信仰與傳統——馬相伯的宗教生涯》,從作爲天主教的虔誠信徒的角度,詳細考察了馬相伯與他所屬教會的關係史,尤其注重馬相伯個人信仰生活的心路歷程。陸永玲《站在兩個世界之間——馬相伯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則以她在多倫多大學的學位論文爲基礎,從中西比較教育史的角度,以馬相伯主持創辦震旦、復旦和輔仁三所大學爲實例,認爲馬相伯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貢獻,勝于他在宗教史或政治史方面的業績。三文主題不同,命意各異,結論也非盡出于共識,但原來都是爲英語世界的讀者而作,均已收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Ruth Hayhoe教授主編的英文版《馬相伯研究》,爲主要論文。鑒于三文的中文稿都從未發表,因而本書主編決定全部録入本書,作爲“後論”。其中,唯《近代中國的歷史見證》一篇,作了較大删削,主要删去了其中爲英語世界讀者不熟悉的有關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的那些文字。
附録。凡兩篇,(1) 《馬相伯著譯目録》,附傳記資料及研究目録、書信目録,由陸永玲編;(2) 《馬相伯生平簡表》,由廖梅編。前一篇便于研究檢索,後一篇便于讀者知人論世。

 

本書結集,主編爲朱維錚,共同編校者有李天綱、陸永玲、廖梅。
編者感謝馬愛德博士,他在巴黎國家圖書館和梵蒂岡教廷書館搜集的有關馬相伯的資料,曾給本書編集以重要幫助。
編者感謝許美德博士。對于本書編輯攸關的臺港學界資料,都首先由她搜輯提供。
編者感謝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以及北京、重慶、桂林、昆明各圖書館的服務,恕不在此逐一列名。
編者感謝天主教上海教區光啓社。本書卷四選録的馬相伯與人合譯的《靈心小史》,原刊賴光啓社沈保義諸賢校訂,更富可讀性。承光啓社同意將重校本收入本書。
編者感謝復旦大學出版社,以及本書責任編輯吴仁傑先生。本書主編如果没有吴仁傑先生的敦促,不可能決意摒絶人事,專騖本書編校。另外,張完芳小姐不辭辛苦地用電腦處理本書文稿,鮑懷崇、丁建英、趙承德、褚菊芳、趙永年諸先生曾慨然應出版社請,凡三度仔細審核本書校樣;吴通福、顔玉科先生也曾幫助編者校過部分改稿,都應附筆示謝。
這部《馬相伯集》,錯漏當然難免,甚盼識者指正。
謹以本書紀念馬相伯創辦復旦大學九十周年!
朱維錚
1995年1月25日于復旦大學
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