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周一下午,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B110教室,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王成勉先生,为上海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作了题为《联合抗日——抗战时期的中华基督教协进会》的讲座。王成勉教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特聘教授。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历史系及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肖清和博士主持。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上海市其他学术机构的学者等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
讲座开始,王教授就目前的中国教会史的研究现状做了深入分析。王教授指出,中国抗战时期的教会史中存在研究少、史料散乱等问题,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接着王教授讲述了基督教会与抗战的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值得关注的一些研究热点。
本次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王教授首先以中华基督教协进会为切入点,讲述了“九一八”事变以后基督教会对日本侵华的态度,列举了抵抗派、不抵抗派和稳健派等三种类型,并分析了北方的生命社重要成员对于对日抗战的态度,又阐述了基督教会团体对于抗战的微妙的态度及其转变过程。随后,王教授梳理了关于抗战前期即“七七抗战”开始后到“珍珠港事件”时期,国内基督教会团体逐渐走向联合,以及当时基督教会的立场及其为抗战所做的努力,如撰拟《国难祈祷文》,发挥国际性的宣传,救济难民,政府与教会合作救济伤兵等。第三部分为抗战后期基督教会的国际联合。此时的基督教会在政治上对于国民政府的发生重大变化,对于中国政府领袖给予更直接的支持;并梳理了沦陷区的基督教会发展与迁往后方基督教会的发展。最后王教授指出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教会展现爱心,筹措经费,投入事工,协助难民与士兵,对于国家与领袖表现出充分的支持,抗战也使基督教被社会接纳度提升,并促进的基督各宗派在社会服务上的合作。
讲座最后,王教授与大家就讲座中谈到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王教授演讲使我们对于抗战时期的基督教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获益匪浅。同时他也呼吁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抗战基督教史的研究中来,弥补研究空白。讲座结束后,王教授与文学院张勇安院长及历史系老师进行了座谈。(李竹磬供稿)
联合抗日——抗战时期的中华基督教协进会
讲座笔记
- 前言
- 「九一八」以后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 抗战前期的基督教会:国内联合
- 抗战后期的基督教会:国际联合
前言
研究著作少
中国教会史中,研究最少,史料最散乱的时期。唯一的论文集《烈火中的洗礼: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教会,1937-1945》(香港:宣道出版社,2011,)结果是发现更多的研究问题。
一、基督教会与抗日战争
战乱往往是宗教是试金石,可以反映
1宗教团体在战争及政治的立场
2如何持续对人群的关爱
3信徒如何维持甚至推展其宗教信仰
- 基督教会与抗日战争
抗战时基督教入华已经一百多年,基督教的教堂与各种组织遍布中国,故自战争伊始,基督教会就受到或大或小的冲击,教产、教势、传教士、中国教会领袖、信徒受害的案例很多。
- 基督教会与抗日战争
基督教会在抗日时期的特色与世界性
- 争取国际支持
- 照顾疾病、救济难民
- 教会事业西迁
- 在西南的发展
难题:分期化与区域界定
抗日何时开始?
如何分期?
区域如何界定?
国际史、战争史、日本史、教会史、中国史、中外关系史?
值得关注之点
1、教义与战争的冲突
2、国际教会对中日战争的态度
3、沦陷区的教会
4、抗日宣传与争取国际教会救援
5、政教关系、教会与国共
6、社会救济与伤兵照护(自己的使命,教会特色)
7、教会大迁徙
8、后方的安顿、调整与发展
《相遇于髑髅地》曾显华译(张学良一别名,探讨其信仰问题)
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
- 远因:1910年爱丁堡世界宣教大会
- 近因:1922年全国基督教大会
- 部分传教士图保持自主空间。近看为交换消息的场所,在协调宗派间的事工
- 在华最大的基督教团体。1937年,其受餐信徒为306000人,占中国受餐信徒总数的61%
- 九一八以后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1932年4月——调查九一八以后基督徒对国难的态度
- 抵抗派:视日本暴行为人类罪恶的表现,故基督徒可以自卫
- 不抵抗派:原则是唯爱,采取不合作运动
- 稳健派;一方面以不合作运动来提醒日本,另一方面中国要自立自强,从整顿政府到修养人格。(中国的自强运动)
生命社(中国北方在1910年开始出现)在「九一八」后的回忆:三派的联合
- 对全世界宣传事实真相
- 为政府及世界一切主持公论者祈祷
3、提倡对日经济绝交
4、加紧信众人格训练
5、本耶稣精神及信徒自己的理解参加救国运动
信徒个人的看法
徐宝谦
基督徒绝不应采取战争的途径
战争的途径,根本上是与基督教唯爱的精神相背驰。
刘廷芳
少有效建议,所说所喊空洞,对国际、外交无知,得不着具体计划。基督徒开口便是爱人、救世。对于将亡之国家,与国尽之本分有何清切之认识?
徐宝谦的学生
二千年来基督唯爱的原则,未应用到任何国际关系上去,正是因为国际间未有具备实行唯爱主义的条件。今日中国与日本…… 亦未具备实行耶稣唯爱主义的条件。
也许惟爱的动机,变成不爱的结果
赵紫宸(生命社成员)
暴日侵占东北,压迫东南,一切所为,莫不与基督教的教旨绝对相反。
捍卫国家,与残暴的鬼魔顽抗,那么基督教对于中华民族就有极伟大的贡献了。
(九一八以后的变化是一种动态的变化,信徒对日态度随着国难的变化而在变化)
- 抗战前期的基督教会;国内联合
此时不少的基督教会团体,可以因为西方国家的背景比较不受日军的骚扰,或者是可以托庇于外国势力的租界地区,继续收到西方教会的援助。
从【七七】到【珍珠港事件】
NCC的立场
「协进会」总会命所属的「基督徒公民委员会」,撰拟六篇《就国难祈祷文》
祷文分析
1、没有提到政府领袖,不但没有替他起吊,没有认为他是基督徒,更没有为他过去的政策辩护
2、把日本的武力侵略解释成「仇敌的残害」等。(未点名批评日本)
3、结尾突然寄望国民政府「在困难时候,更不失掉依靠主的信心」
不用NCC的名义的文告:
广州基督教联会发表「全国五十万基督徒书」,中国人民的民族抗战属于义战,深信那时上帝所许的爱国行动。
上海基督教会负责人陈文渊、江长川等联名以英文发表
陈文渊会同男女青年会总干事等致函国际联盟,要求国联「采取有效步骤,制裁日本不宣而战之蛮野举动,并切实督责日本履行国际公约」
(以教会联合立场讲的比较微妙,以信徒个人的立场讲的比较直接)
发挥际性的宣传:协进会派代表出席在印度举行的世界基督教大会;派代表出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基督教青年大会,在会中陈述日军侵华。
救济难民:「协进会」在「八一三」上海事件后,在积极在海外募捐以备救济之需,另一方面发起基督教前进运动,提出三大目标:一是战时救济,二是精神提高,三是加强合作。
事工联合:「协进会」与中华基督教合作,开化寺在各地的救济事工,成立难民区、难童保育所。
政府与教会的合作:组织:基督教负伤将士服务协会,于1938年成立
- 抗战后期的基督教会:国际联合
【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 原先托庇传教士的保护,现在则在日本政府促成的教团下谋生存
- 造成国内外教会更直接与更频繁的联系
教会西迁
基督教社会服务委员会
六项事工
予以路边病弱官兵的实时救助
发起「伤兵之友运动」
多重联合:教会界与国际化
「分文救济运动」:一是不限于基督徒参加,二是持续的进行,而非一次的捐献,三是所以做捐款全书做救济用,参与人员均为义务性质。
「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统一与联合计划
与国民政府关系益趋密切
「珍珠港事件」后,政治立场上,不单是对于同盟国关切,对于国府与蒋委员长亦有重大变化,除了更站在中国的立场表示意见,也对于政府领袖给予直接的支持。(蒋介石分别于1942与1945年登上TIME杂志封面)
联合抗日
「协进会」响应美国为同盟军队的祈祷活动,分别致电各地教会同时举行。
- 对于蒋介石支持
- 呼应蒋介石在1943年出版《中国之命运》
- <向领袖致敬文>1943年5月16日
(反映了协进会与政治越走越近)
鼓舞其他基督教团体西迁
「协进会」不但自己西迁,更鼓舞其他基督教团体迁往自由地区继续工作。
当时「宗教教育委员会」、「田家半月刊」、「高等教育委员会」等陆续迁到后方。
结语:
- 教会本身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在艰难下,展现爱心,投入事工,筹募经费,协助难民与士兵。
- 教会对国家和领袖表现出充分的支持,教会界也利用特定时机表现出他们的忠诚与友谊。
- 基督徒的人口已经达到77万,基督教会被社会接纳度提高。学者裴士单提到,抗战时期,中国本土教会如真耶稣教会、耶稣家庭、小群等团体的会众人数有显著增长,而且抗战实让中国教会有更本土化的倾向。
四、放下新旧神学之争,而且各宗派可以在社会服务上合作,甚至有天主教方面参与。基督教会能以国家、社会、民族为重,共同为抗战出一己之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