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建设高水平学科的资料基础———访陶飞亚教授

ChineseCS 重大项目评论6,110字数 2842阅读9分28秒阅读模式
今年2 月,陶飞亚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提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表,6 月上旬填报重大项目 投标书,9 月中旬投标书入围进京答辩,10 月16 日,该团队申报的“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项 目终于被全国哲社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
我校“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自2001 年以来开展中国基督宗教的研究,组织过6 次国际学术会 议,出版过许多论文专著,获6 个上海市哲社奖项,在这一领域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是陶飞亚教授及其团队长期以来潜心治学、厚积薄发的成果。
找准方向———“这是近几年来看到的学术上最厚重的申报表之一。”
 
在谈到筹划“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这个项目的初衷时,陶教授说:“我们在近年的研 究中逐步认识到,自明末清初以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唐宋以来儒释道三家长期支配中国思想文化的局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东西。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冲突和融合,基督教历史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基础文献积累比较薄弱,成为制约这一学科水平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首先要夯实高水平学科的资料基础。”人文学科向来有“资料在哪里,研究就在哪里”的说法,所以,这一项目的实施,对推动我校在该学科领域达到“国家水准”有重要的意义。
陶教授表示,现在各个高校的人文学科都在以往传统积淀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建立自己的特色优势领域。我校人文学科起步比较晚,建立自己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刻不容缓。“我们只能研究上海的特点,分析学科发展不平衡的态势,尽快找到自己的切入点。”陶教授告诉记者:“上海是近代以来基督教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资料特别丰富。随着改革开放,宗教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国家迫切需要有这方面的研究,而沪上各高校,甚至全国高校中,这一方面研究都相对薄弱,我们要抓住机遇,建立一个学术的制高点,为学科发展和国家需要提供新的知识资源。”陶教授说,就这个项目而言,上海大学有长期准备,在前期成果上有了一定的优势。“我们还整合了国内外的学术资源,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台湾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内外学者的支持。因此,这个课题的立项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这次重大课题的一位评审专家看了上海大学的申报资料就曾 表示:“这是近几年来看到的学术上最厚重的申报表之一。”
屡败屡战———树立学术自信。
 
说到申报成功,陶教授说,其实这是屡败屡战的结果。从提交选题到争取立项的过程中,陶教授和合作的青年教师们屡屡遇到挫折。比如,早在2010 年夏,就曾遇到和自己研究比较接近的课题,结果听说有些著名大学,甚至教育部研究基地的学校都要申报,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犹豫不决中没能参加申报。结果碰到同行说上海大学如果申报,应该能抓住这个机会。后来陶教授和大家专门议论,一致认为,我们一定要有学术自信。今后肯定还有机会,要认真学习本校社会学系的拼搏精神,不能整天说得很壮,狼真的来了又被吓跑了。
2011 年夏天,又有一个跟陶教授学科相近的课 题。这次大家动员起来认真准备。不过,那个选题毕竟与我们学校的强项有一定距离,大家预料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可能性都有。结果忙活了一个暑假,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但陶教授并不灰心,他和青年教师们讲,干什么都不是白干的。填一遍表,知道了行情,尤其是明白了一份有分量的投标书应该做什么样的前期准备,这就是交了学费的收获。他还经常对青年教师们讲:“屡败屡战,天道酬勤,我们必有成功的时候。”在2012 年国家社科规划办征集选题时,继续提交选题报告,以青年教师肖清和的建议为基础,团队仔细打磨的选题终于被国家社科规划办列入选题,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陶教授说,在今年夏天申报工作中青年教师们热情高涨。刘义在“这是我们自己的题目”的信念下积极 出谋划策;郭红带着孩子来参加讨论;肖清和要照顾 刚刚出生的婴儿,但讨论从不拉下;杨卫华、杨雄威回家探亲路上还不断修改表格;舒健填表送审什么都抢着干。大家群策群力,申报书反反复复地修改,直到完全满意为止。陶教授说,这次表格参考社会学系以前成功的表格,做得非常细致,得到文学院董丽敏院长的多次称赞。
兄弟院校同样非常重视争取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因此,遇到激烈竞争是必然的。上海大学面对 一些985高校的强力竞争,但陶教授说,经历过失败的好处就是不怕挫折,大家都抱着“宁愿被打死,不要被吓死”的心态,敢于坚持到底。陶教授说,项目能够中 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家打破迷信、树立学术自信的结果。说到底,不自信什么也干不成。
陶教授强调指出,课题申报成功,离不开上海大学的学术大环境。这次文学院一举获得三个国家社科 重大课题和一个重点课题,这是我校这些年来文科加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钱校长开始,校领导始终对文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校学科办、人事处长期以来对文史哲基础学科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文科处更是 直接参与精心引领;文学院领导抓得非常细致。院长还率领办公室主任和五个课题组的答辩者一起赶到北京帮助大家安排筹划。谈到这里,陶教授动情地说, 一定要借校报一角,好好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课题 申报的老师和学生们!
队伍建设———“做宗教研究的国家队!”
 
成功总是离不开集体的智慧,这次得以获批立项自然也是团队通力协作的成果。
本着对这个项目共同的兴趣点和研究热情,在陶教授的影响下,志同道合的教师们团聚在一起,在研 究团队中各司其职、各取所长、团结一心、协力配合。参与采访的郭红副院长说:“我们团队的优势在于有 资深学者和年青学者的紧密配合。陶老师是这一领域的著名学者,非常有号召力,也很讲学术民主。大家在团队中都能畅所欲言,人人发挥科研创造力,合作非常愉快。”
据悉,我校历史系不少老师在基督教历史文化研究这一领域已经有很不错的成果。郭红副教授专研晚 清新教传教士的方言圣经;刘义副教授对宗教与国际关系和从民国到当代的中国基督教发展有很多成果;肖清和副教授专长在明清天主教研究且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杨卫华博士对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基督教的研究已经引起重视;杨雄威博士兼顾晚清新旧两教;舒健博士重点在中韩基督教比较研究;陶教授的研究专注于近代新教,但对清中前期的天主教也有所涉猎。因此,这个团队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明清以来基督宗教在华发展的大部分内容。团队中大部分人有出国学习的经历,人人都有独立主持国家社科或者教育部社科课题的经验,有的青年学者甚至同时主持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课题。这样的团队组合就有比较强的学术竞争力,这也是这次能取得一定突破的原因之一。
同时,学术研究并不是孤立的,现在整个团队的教师们都将课题的研究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将学术研 究成果融汇在课堂教育中。通识教育中有关基督教历史文化的课程受到我校学生的欢迎。对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也初有成就。据悉,现在我校有不少研究生已经到爱尔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继续深造。
“我作为团队中经历比较丰富的老教师,主要是协调整个团队的科研力量,既要发挥各自专长,又要团聚起来向同一个目标迈进,能打大仗和硬仗。做一个重大项目就是锻炼和造就一批人,就要给年轻教师 的未来发展创造机会。”陶教授如是说。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的方针是“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国家水准”。本着将上海大学打造为在海内外有 较大影响力的“国家水准”的中国基督教研究基地的目标,陶教授笑着说:“拿到重大课题不容易,做好重大课题就更难了,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圆满地完成这个项目会有更多的困难要克服,希望大家继续给予支持。但是,如果在学术上也有校队、上海队、国家队这样的分列,那我们上海大学这个学科应该有做宗教研究国家队的决心!”也许,正是这样睿智的笑容和坚定的决心,支撑着这个团队中每一位教师在学术探索的漫漫长路上坚持不懈地向前走。(摘自校报)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