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综述

ChineseCS 会议动态 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论坛评论521字数 5035阅读16分47秒阅读模式

论文集下载:https://chinesecs.cc/5536.html

 

2017年10月25日由美国洛杉矶“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美国《中国基督教研究》与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顺利召开。

 

美国普拉茨堡州立大学教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施康妮博士(Connie Shemo)做主旨发言。施康妮教授在报告中就基督教与中国妇女医学教育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贡献作了系统阐述,理清了西医与现代医学在概念上的混淆,介绍了中国妇女医学教育的情况,指出妇女医学教育是应中国信徒和与传教事业相关的中国人的要求,并不仅仅是美国主动的文化输出,施康妮教授并将视角转向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医学的关系上,强调西方现代医学的传入并非医学治疗方法的简单输入和单向传播,医学传教可以被视为“西方”的医学概念流入中国的一种方式。

 

会议共收到30多篇论文,分六场进行了分组发言与讨论。论文主要围绕传教士与西方医师医疗活动、差会医疗事业、教会大学医疗与建筑、基督教医疗事业区域研究、教会医院、基督教医疗政策与影响等议题,与会者就文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对传教士与西方医师医疗活动的研究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俞强副研究员,将视角集中于英国伦敦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医疗传教士雒魏林身上,依托新近获得的雒魏林家族的往来信件,从一位基督徒、传教士属灵生命的独特角度,探讨了其在中国服务期间的虔诚、顺服、谦卑、侍奉等属灵情况,给予了我们看待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的全新视角。

 

台湾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范俊铭博士,在华人对招魂等巫术仪式迷恋的考察基础之上,分析了安宁缓和医疗模式与传统招魂习俗,进而对灵魂、灵与魂之教义对话展开探讨,昭示出传统与宗教在东、西两方的张力对应,最后指出医疗与宗教之间有着不可化约的微妙关联。

 

日本福冈女学院大学徐亦猛副教授,选取了蓝华德传教士作为个案研究,通过对少年蓝华德的介绍,显示了蓝华德来华传教的坚定信念,在对蓝华德在华传教经历的阐述中,论及其在中国设立医院、开设传教课程、农村地区的医病传道等方面的贡献,对于理解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赵连珍博士,从卜弥格的生平入手,深入剖析了卜弥格的中医观,分中医经典和理论、中医诊断、中药介绍、中西医学比较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强调对卜弥格传播中医的考察不能忽视宗教背景的研读,指出了卜弥格主要利用西方医学的思路重新解释中医,使得欧洲人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医。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王德龙博士,以山东滕县麻疯院为考察对象,介绍了近代传教士承担的救济麻风病人的责任,一方面是出于宗教寓意,另一方面则是受中国现实的影响,对美国医师创建的滕县麻风病院创建始末、经济收支情况、救治策略作了细致描述,展现了该机构在近代鲁南地区麻风病防治方面的重要功绩。

 

南京理工大学李恒俊博士,通过梳理海关医报资料,探讨十九世纪中后期在华海关医官对汉口地区地理、气候、卫生环境和疾病状况的观察和认知,深入的讨论了这些疾病背后隐含的医学知识脉络和医学知识构建,以及近代西方殖民、热带医学兴起等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杨尊显,以英国苏格兰教会医学传教士杜格尔德·克里斯蒂为考察中心,论述其在沈阳创建的盛京施医院和奉天医科大学,涵盖医疗技术和医学思想的传播等内容,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西方现代医学在中国东北的传播和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张宝宝,以《华西教会新闻》所载的疾病防治、医学知识宣传为主题的文章内容为中心,考察分析清末民国时期新教传教士对华西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状况,包含发行刊物、做知识讲座以及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活动等途径,最后提及的是医学卫生知识的传播。

 

 

二、对差会医疗事业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期耀博士,从晚清时期美北浸礼会华南差会等六名医疗传教士的文献入手,在呈现该华南差会医疗传教基本情况之上,揭示出医疗传教与直接传教方式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性别的跨越面向,以期深入的理解近代中国的教会医疗事业。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光霞博士,围绕监理会兴建的博习医院,从选址原因谈到医疗服务网络的形成,进而论及基督教医疗服务社区的建立,表明监理会在加快当地医药现代化的步伐,促进本土现代医学发展上的作用,同时也论述了传教士医疗机构自行管理制度对其在华发展的局限性。

 

内蒙古大学刘青瑜副教授,在对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建立的归绥公教医院以及其医疗活动爬梳后,探讨了建立公教医院的原因以及医院的概况,汇总出医院的管理体制和医疗活动,详细讲述了公教医院在减轻病人痛苦、普及医学知识、遏制疫病、扩展交际网络、培养医护人员以及发展内蒙古医疗事业的积极影响。

 

北京外国语大学左亚楠,选取恩光堂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恩光堂由来、发展的简要叙述以及相关史料的借鉴和实地考察,重点从医疗卫生事业这一方面来探析该时期加拿大英美会在成都地区的传教活动,以此来肯定该教会对成都地区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与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三、对教会大学医疗与建筑的研究

   

上海大学历史系李强,从圣约翰大学与震旦大学医学教育中的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介绍入手,以教会大学医师俞凤宾和宋国宾为重点考察对象,探讨教会大学医学教学体系所教授的医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医学道德思想,规范近代中国西医群体的医德伦理,思考教会大学医学教育与近代中国医学伦理建设之间的关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亦师博士,回溯了西方医院建筑思想与方法的演进及其传入中国后的应用和调整,着重研究1910年建成的湘雅医院和雅礼大学,考察其建筑设计方案的演替与建造过程,对于雅礼会基本方针的确定和雅礼医院的创出作了重点讲述。

 

美国普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张瑞胜博士,通过分析教会大学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农村综合重建的目标、过程和影响,为研究西方民间组织包括基督教大学和私立基金会,乃至在重塑非西方社会时的努力和面临的困难时提供具体范例,给予当前的农村工作者以借鉴。

 

四、对基督教医疗事业区域的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李秀珍教授,以基督教与台湾近代医疗卫生事业为考察对象,依次阐明英国基督长老教会在南台湾的传教情况和在医疗方面所做的尝试,以及加拿大长老教会和马偕在北台湾的医疗宣教,重点展现了基督教在主动和被动的现代化历程当中,对台湾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征研究员,首先论述了山东基督教医疗事业的产生、发展和转变,接着对山东教会医院的代表齐鲁医院作了探究,最后深刻剖析了基督教医疗事业与地方社会发展的互动,介绍有教会医院与诊所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教会医学校和护士学校的运行、教会医院的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内容,凸显了基督教医疗事业与山东地方社会的双向互动博弈。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谭厚锋研究员,将基督教与贵州近代医疗卫生事业作为研究中心,论述近代教会团体在黔的医疗活动和基督教慈善精神、传教活动以及社会改良的关系,认为治病救人正是效法了耶稣当年的济世善举,吸引了不少苗族、彝族和汉族信徒,有力推动了贵州近代先进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风俗的改良。

 

杭州市基督教两会陈丰盛牧师,着眼于传教士与温州医药事业的相互关联,具体探讨了白累德医院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戒烟所到城西小医院,再到定理医院,继而建成的白累德医院,最后由政府接办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历史流转过程,体现了传教士与温州医药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刘春子助理研究员,围绕基督新教的发展和各项传教事业的整理和研究,重点探讨外国传教士在绥远地区的工作情况,从基督教自身的发展上,客观地反映基督教对绥远地区发展的影响。

 

天津博物馆郭辉馆员,经由天津博物馆所藏的有关文物和文献资料的剖析,考察以马根济为代表的伦敦会医学传教士是如何影响李鸿章等中国社会上层,以促进天津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起步和不断发展,对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新建养病院碑”的重点探究,也表明了马根济对天津近代医疗和卫生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

 

上海大学历史系王子寅,从基督教医疗与中医在近代中国社会无形中既争夺市场又相互影响的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对基督教在沪医疗事业的开展和与传统中医关系的论述,对近代上海医疗事业做进一步探究,彰显基督教的西医传入不仅影响了上海民众的就医观,还为构建新的近代医疗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云南大学研究生叶洪平,将目光集中于云南基督教的传播,从医疗角度入手,强调传教士利用医疗来建构基督教神圣性的重要之处,对基督教传入云南一百年的时间内宗教神圣性的构建做了深入剖析。

 

五、对教会医院的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童萌馆员,根据博济医院年报等原始档案,对1930年前后博济医院转入岭南大学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深入研究其时代背景,并对此事件前后医院的病患研究、医护队伍、资金来源、宗教活动等方面作对比,以还原其本色化进程,强调广州博济医院在开启本色化进程的同时,更是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崔军锋博士,从中日整个战局的视角出发,由小见大,通过对近代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家西医院广州博济医院在抗战期间的遭遇和表现,体现和表彰战火燃烧下的医神阿斯克莱庇斯——广大医护工作者对饱受战争之火的民众的救护活动,以见证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王淼博士,以孟杰与民国时期湖州福音医院为研究要点,分段回顾了湖州福音医院的开创和植根过程、医药传教策略以及在战火下的坚持之道,借由江南地区这一美国教会医院如何与地方社会进行的互动,探讨教会医院的发展和衰落,以此反观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韩振武,参考苏州博习医院的年报,考察了该院被政府改造前的状况,从博习医院的公约、医院合影、年报目录、年报专业数据统计、经济报告以及职工名单六个方面作了论述,为了解博习医院的运作、人力资源工作和整体状况提供了方便。

 

广西师范大学刘美杏,以广西梧州思达医院为个案,探究其发展艰难曲折的过程,虽然该医院的创办有向民众传播基督教的意图,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作用和意义实际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从梧州思达医院的运作和管理,以窥见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辽宁大学武志华,首先阐述了司督阁基于传教动机创立的西医诊所的发展演变,包括发展成盛京施医院,再到奉天医科大学,在这个过程当中盛京施医院成为大学的实习医院和附属医院,致使学校和医院关系的逆转,揭示了医学传教发展模式的转变。

 

六、对基督教医疗政策与影响的研究

 

独立学者倪立东,沿着圣灵介入救赎史的脉络,关联三次大觉醒运动及宣教士个人来华动机与使命驱动,探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中叶英美宣教士在华医疗宣教的成败及对当今医疗业的后遗影响,寻找医患关系和医德倒退之根,理出疏导之策。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牛桂晓博士,对基督教通过卫生教育进行传教的缘起、五种传道方式及其影响的分析,加深了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关系的认识。总结出基督教在传播卫生知识,发展与民众关系的作用,也指出了因宗教的局限在卫生传教活动上面的种种限制。

 

南京工业大学生态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刘亮博士,将德租青岛殖民医学和英租威海卫殖民医学相对比,完整呈现了两者的整体情况与异同之处,认为与英租威海卫因陋就简,尽可能维持现状、效率低、变化少的情况相比,德租青岛殖民医学政策在建设速度和发展规模上优势尽显,使得德租青岛殖民医学更为引人关注。

 

中南神学院刘诗伯研究员,以十九至二十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创麻风病医疗和社会救助服务的历史为个案,以文化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的视角研究基督教的心灵关怀伦理在社会医疗服务中产生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分析传教士在华开展社会服务的内在动力以及其灵性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源的过程和实际效果,从而探讨传教士在华兴办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和启示。

 

对于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研究,20世纪前半期主要集中于宗教界和医学界,史学界研究不多。2000年以后,教会医疗史的研究逐渐升温,研究视角聚焦基督教医疗与中国社会发展之上,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于此方面议题的考察有待进一步的探究。本次会议不仅展现了当前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最新成果,也揭示了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医疗研究的新趋势。(黄娜娜供稿)

继续阅读
 最后更新:2020-9-18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