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期刊论文选要

ChineseCS 最新论文评论4,263字数 5630阅读18分46秒阅读模式

皇帝、朝臣、传教士:耶稣会士闵明我与清初礼仪之争的一段插曲

张先清

【摘要】:中国礼仪之争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康熙三十九年十月二十日,在华耶稣会负责人闵明我领衔将答复罗马教廷有关中国礼仪问题的复函上奏康熙,并分送包括衍圣公孔毓圻在内的各位朝臣,以寻求皇权和清廷大臣的舆论支持。在华耶稣会士此举用意在于增强耶稣会有关适应中国礼仪传教策略的说服力,其结果引发了康熙帝第一次就礼仪问题正式表达立场。析究现存的闵明我奏疏及朝臣证词等珍贵文献,可以揭示出清初耶稣会曾经有意通过结交词林重臣,在清廷内部编织起一张友善西教、西学的词臣网络,其活动甚至渗透到清初内廷的经筵日讲中。透过这段史事,不仅有助于追索清初礼仪之争问题的细节,而且也有助于厘清康熙时期耶稣会在京廷的复杂关系网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闵明我 词臣网络 礼仪之争
《广东社会科学》 2014年 第05期

 

"理解变革的中国":在华传教士的中国情怀与观察(1949~1969)——以贝德士文献为中心
刘家峰
【摘要】:1950年前后返美的数百名在华传教士成为当代中美关系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因长年在中国工作生活,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情感,在冷战时期为改善中美关系而努力。曾在金陵大学教授历史三十年的贝德士(MinerSearleBates)是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他返美后的主要关怀集中在中国基督教历史和当代中国国际关系。他批评美国孤立、忽视中国的政策,为中国加入联合国而疾呼,也批评中国在追求"世界革命"的口号下向外输出武装斗争的理论。他对大跃进及文革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包括基督教的生存困境给予同情,但依然对中国前途持乐观心态。他发表了近百篇文章试图让美国公众理解一个正在变革的中国。贝德士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不仅拓宽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的研究范畴,而且,其基督教和平主义立场与方法也丰富了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的视野。贝德士是当代不应忽略的杰出中国学专家。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传教士 贝德士 中美关系 现代中国学
《广东社会科学》 2014年 第05期
沉与浮:明清鼎革变局中的欧洲传教士利类思与安文思(下)
汤开建
【摘要】:正四、在耶稣会内部掀起的"反汤风暴"1647年1月,张献忠死于清军先锋马队的箭簇之下,安、利二神父被肃王部下俘获,因为他们是外国人,受了箭伤的神父没有被杀头。后经讯问得知,他们是汤若望神父的同会兄长,肃亲王豪格立即命令士兵对两位神父以礼相待。当在北京的汤若望得知两位神父被俘获的消息后,立即写了一份奏折,请求将他们释放。但当时担任耶稣会中国副省北方传教会会长的傅泛济命令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Lodovico Buglio Gabriel de Magalh a es Jesuit missionaries Onishi regime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 第05期

近代来华传教士“中国化”策略下的基督教艺术
成瓅
【摘要】:中国基督教艺术的简史大致可划分为唐代景教入华时期、元代天主教东来时期、明清耶稣会士来华至十九世纪末殖民时期以及20世纪初期刚恒毅任宗座驻华代表时期。在后两个时期中,由于西方传教士采取了文化适应政策或本地化运动,因而对中国的基督教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具有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这些传教士以及中国的艺术家在艺术领域的本土化尝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问题以及取得的某些成果,从而在价值层面上理解中西文化在漫长遭遇过程中既有冲突碰撞又有妥协融汇的复杂情形。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关键词】: 文化调适 基督教艺术 利玛窦 刚恒毅
《宗教学研究》 2014年 第03期
天主教会放贷与清末广西教案
陈峥 李云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在广西迅速蔓延。为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教徒,教会还进行放贷活动,对解决贫困民众的经济困难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其利率较高、借贷条件苛刻、催债方式残暴等原因,极易引发民众与传教士之间冲突,导致教案发生。
【作者单位】: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大学历史系;淮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 广西 天主教 传教士 高利贷教案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广西乡村民间借贷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批准号09CZS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79
《宗教学研究》 2014年 第03期

高一志《修身西学》底本考论
方玥
【摘要】:正明清之际以耶稣会传教士为核心的中欧文化交流历来是学界研究热点。这一时期来华传教士引入了包括西方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神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建立起初具规模的西方知识系统。然而目前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其中自然科学的内容,而对人文学科特别是伦理学部分的研究较少。事实上明末清初传教士撰写了不少有关天主教伦理学的著作,这不仅因为伦理学是天主教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由于有关伦理道德的探讨更易引起中国士人的共鸣。这些著作包括利玛窦所撰劝人修道养德的灵修作品《二十五言》与《畸人十篇》,庞迪我所撰引导人戒除"罪宗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关键词】: 西方自然科学;中国士人;畸人十篇;庞迪我;来华传教士;阿奎那;西方知识;人文学科;五言;利玛窦;
《清史研究》 2014年 第03期
沉与浮:明清鼎革变局中的欧洲传教士利类思与安文思(上)
汤开建
【摘要】:利类思和安文思神父是17世纪来华传教士中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二人见证并亲历了明清变革这一特殊年代。他们经历并参与四川开教、成都教案、服务大西政权、耶稣会反汤风暴、北京传教、建立东堂、服务清廷以及杨光先教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利类思 安文思 耶稣会传教士 大西政权 汤若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 第04期

宗教革新与政治认同——1951年开封驱逐外籍传教士事件剖析
霍晓玲
【摘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割断中国教会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成为中共明确的政策。通过控诉,反帝爱国运动逐渐与宗教革新运动合流,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分子"成为斗争的目标。在宗教革新运动中,开封华阳中学学生与天主教外籍主教阳霖等人的矛盾日趋激化,"华阳"事件是双方的一次正面冲突。"华阳"事件最终以驱逐阳霖等外籍传教士结局。由于处理仓促和行政执法的不严谨,这种驱逐激起了一部分教徒的抵触情绪。但从政权建设角度视之,这种驱逐契合了民众的社会心理,为新政权赢得了政治认同,也为中共对教会的改造打下了基础。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
【关键词】: 宗教革新 控诉 “华阳”事件 开封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史学月刊》 2014年 第07期
明政府对入华西洋教士的态度与政策
陈玉芳
【摘要】:西洋教士入华是明朝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遭遇的一个新问题。广东地方政府首先允许西洋教士入华,并对其施行一定的管理和控制。至利玛窦进京之后,西洋教士的问题逐渐为明廷所重视。从西洋教士在明代中国分布和扩散呈现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待传教士的主流态度是包容的,但以不违背他们所考虑的国家利益为前提。1616年南京教案的爆发凸显了明政府对西洋教士宽容的有限性。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西洋传教士 明政府 态度 政策
《古代文明》 2014年 第03期
“土神”与“洋教”:当代中国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交往关系研究
赵翠翠 李向平
【摘要】:学界对民间信仰与基督教的关系研究主要呈现出宗教生态论、反相关论、工具论等交往特征,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未能完全考虑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非对称的因果关系,也未呈现两种信仰及其信仰方式之间的动态变迁,更没有充分展现不同信仰差异,为何使信仰交往成为问题、甚至冲突的根本缘由。基于扩展个案法的研究工具,考察福建莆田、江西余干、浙江昌国三地民间信仰与基督教之间的交往关系及其行动逻辑,可以看出地方公权力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或多重逻辑,不同信仰呈现或强或弱或力量相持的格局,又与宗教或信仰自身的历史底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信仰需求等因素相关。在不同信仰交往实践过程中,信仰本身的差异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公权力主体的偏好和区别对待。因此,公权力在对待不同信仰时须保持公正和平等这一点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关键词】: 信仰关系 交往特征 权力关系 公共信仰规则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民间信仰研究”(项目编号:10&ZD113)、“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2&ZD012)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科学》 2014年 第11期

赖德烈中国学的维度、逻辑及评价
王思聪
【摘要】:耶鲁大学赖德烈教授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基督教史史学家、东方学家。在费正清领导的哈佛学派崛起之前,赖德烈是三四十年代美国中国学发展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其在美国中国学研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了赖德烈中国学研究的学术维度及其内在逻辑,分析其在美国中国学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上半期美国汉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发展规律,更全面地把握美国社会的社会变化和历史变迁。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关键词】: 赖德烈 美国中国学 学术维度 基督教
《北京社会科学》 2014年10期
关于“回儒”和“西儒”比较研究的思考
金刚
【摘要】:明末清初,在伊斯兰教、基督教与儒家思想文化的对话、交流、调适和融合过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回儒"和"西儒"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回儒"和"西儒"的共同产生,真正开启了伊斯兰教、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全方位的对话和融合,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华发展传播的转折点,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的意义。"回儒"和"西儒"在思想、活动、影响等方面的异同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对当今促进宗教和谐、文化和谐、民族关系和谐、中外文化交流和谐,乃至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关键词】: 伊斯兰教 基督教 儒家思想 “回儒” “西儒”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J002)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 第05期
16、17世纪的华南海商与天主教传播
张先清 牟军
【摘要】:16、17世纪,随着全球化贸易体系在亚洲海域的进一步扩张,在果阿、长崎、马尼拉、宿务等地形成了一个以海外贸易网络为依凭的早期华南海商天主教群体。这批活跃于东南亚水域的早期华南海商教徒——“濂水人”,在跨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其所驾轻就熟的海上商贸航路,曾经一度是活跃的传教航路,在推动天主教入华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重要的文化中间人,华南海商教徒也积极参与到这场全球化背景下多元知识传播与交流中,成为推动跨文化接触的一个重要媒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关键词】: 华南海商 濂水人 文化中间人
《学术月刊》 2014年 第11期

崇祯帝改奉天主教考论
晁中辰
【摘要】:崇祯帝处于明末多事之秋,山崩地坼,内外交困,明王朝风雨飘摇。面对危局,他无计可施,便希望有哪位神灵来拯救自己。他原本崇奉道教,亦不排斥佛教,这时却改奉天主教,希望外国神灵来保佑他和他的明王朝。结果却事与愿违,此举不仅无救乱局,反而更加人心浮动,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明朝 崇祯帝 道教 天主教
《东岳论丛》 2014年 第10期

白日昇与十八世纪初天主教四川传教史
李华川
【摘要】:白日昇是18世纪初来川传教的法国巴黎外方会神甫,由于缺少第一手资料,国内学者对其传教活动讨论甚少,这使得四川传教史研究缺少18世纪初的重要一环。2012年巴黎出版的《白日昇书信集》法文本,收录了巴黎外方会档案馆所藏白日昇1702-1707年间所撰有关四川传教的信件,为我们弥补国内有关研究的缺失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此书及其它法文史料,论述了白日昇在四川的传教活动,认为他及另几位神甫一同重建了清初已荒芜数十年的四川教务,白氏务实而富有远见的传教理念也超越那个时代,预示了天主教的现代方向。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 白日昇 巴黎外方会 四川传教史
《宗教学研究》 2014年03期
明清间天主教文献出版的演变
何朝晖
【摘要】:明清间基督宗教第三次进入中国,这一时期在中国活动的主要是天主教各修会传教士。在传教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相关文献得到刊刻出版,这些文献可分为西学文献和宗教文献两大类。参与天主教文献出版的有皇室和官方、士大夫、教会、书商等,他们的出版活动有各自不同的动机和特点。晚明士大夫大力刊行天主教文献对西学和天主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入清以后教会成为天主教文献出版的主要力量。清廷禁教后传教活动转入地下,但天主教文献的出版并未完全断绝。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关键词】: 天主教 文献 出版 晚明 清代
【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清末民初山东地区传教士出版活动研究”(项目编号10CLSJ02)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科研项目“孔子与上帝之间:近代山东教会出版物研究”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04期
美国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冲突(1820―1860)
郭华东
【摘要】:1820―1860年间,规模庞大的天主教移民涌入美国,增强了美国天主教的实力,打乱了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的力量对比。美国天主教因为这些移民的到来而呈现出很强的外来移民特征,这引起新教徒的恐慌和强烈排斥。以新教徒为主体的"一无所知党"向天主教徒发起了攻击,将激烈的冲突推向了顶峰。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天主教徒 新教徒 冲突 一无所知党
《天中学刊》 2014年03期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