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西方传教士与近代贵州(1861-1949)》(2014)

ChineseCS 最新论文评论4,7541字数 2276阅读7分35秒阅读模式

【摘要】:本文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下,在广泛而深入查考地方文献、西文文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传教士记载和介绍贵州社会的著述及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运用与借鉴历史学、宗教社会学、跨文化传播理论、比较文学形象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从历史背景、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观照四个方面系统地考察天主教及其新教在近代贵州的传播,对西方传教士在近代贵州的传教活动和其他活动进行客观介绍,传递出其对贵州民众在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影响,系统地探讨西方传教士在近代贵州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与作用。 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期,西方传教士的在华活动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传教士最初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开始进入内地。贵州官府对开放教禁一直没有认真执行,传教士的“传教特权”也没有得到承认,他们的活动仍受到种种限制。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西方传教士不远千里、历尽艰辛、长途跋涉来到穷乡僻壤的贵州传经布道,给贵州民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这样就出现了贵州近代史上(1861-1949)中西文化交流的奇特现象:一方面是天主教及其新教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区域传播进展缓慢,且受到强烈抵制,导致洋教案频频发生;另一方面又是新教的传教事业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以苗族为主的区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迎来了大批苗民的皈依。 论文对天主教与新教在近代贵州的传播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传教区域的调整取向、对贵州本土神职人员的重视程度、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否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传教效果的不同:天主教传教士构成了近代贵州教案的主角,而新教传教士则引领着贵州少数民族迎来了文化的复兴运动。 论文还概述了在近代贵州发生的教案,对教案发生的原因作出跨文化视角的解读;并以贵州威宁石门坎地区苗族基督教信仰的历程为例,围绕柏格理创制苗族文字等文化教育活动,探讨这一成功的跨文化传播案例。 西方传教士在贵州近百年的活动历程中,近距离接触贵州民众,以其独特的族群背景、人生经历和宗教取向,观察近代贵州,撰写并留存下大量记述贵州社会的论著和相关文献,这些著述记载了近代贵州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文献遗产。论文对传教士视野中的近代贵州社会内容进行摘译和论述,对西方传教士记述的近代贵州社会的主体内容与关注重点进行归纳和具体呈现。西方传教士的贵州经历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已融入贵州地方文化之中,其著述文献对贵州地方日常生活与民间事象特别是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进行了客观性与主观化并存的考察及审视。传教士著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其对近代贵州的认识和看法,虽因其宗教背景的限制有失之偏颇的一面,但也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对贵州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反映了近代贵州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与基本内涵,既是对地方文献有益的补充也成为当时西方民众获取贵州乃至中国知识的主要信息来源,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不无借鉴和启示作用。 西方传教士在近代贵州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在社会进步、知识传播、文献意义和文化互动与观照等方面深具特定的时代基质。传教士构建的贵州形象或贵州观背后,不仅反映了西方传教士的文化观照与思想心态,还有着深刻的地方区域特殊性及区域情境化色彩,独具跨文化传播的区域特色,在贵州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显著意义。对西方传教士与近代贵州的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弄清中西思想文化的关联,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宗教问题的启示,搭建贵州与外国,教会与大学的学术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贵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关键词】:近代贵州 西方传教士 跨文化传播 文化冲突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5;K26
【目录】:
致谢6-8
中文摘要8-10
Abstract10-12
目录12-14
绪论14-34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4-18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8-28
三、概念说明、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28-32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32-34
第一章 近代贵州基督教的传入与发展34-63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的入黔背景34-39
第二节 天主教在贵州的传播及发展状况39-46
第三节 新教在贵州的传播及发展状况46-53
第四节 天主教与新教在贵州的传播策略对比分析53-63
第二章 近代贵州的外国差会与西方传教士63-77
第一节 近代贵州的外国差会63-68
第二节 西方传教士在近代贵州的社会活动68-77
第三章 “主”“祖”相煎——文化交流的冲突77-108
第一节 近代贵州洋教案79-87
第二节 教案发生的原因87-96
第三节 教案发生原因的跨文化视角解读96-108
第四章 点头顽石,进步窄门——文化交流的融合108-138
第一节 近代新教传入前的贵州少数民族社会109-119
第二节 新教在近代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其原因分析119-126
第三节 石门坎的神圣帷幕126-138
第五章 以人为镜——印象贵州与印象传教士138-170
第一节 印象贵州——西方传教士眼中的近代贵州141-164
第二节 印象传教士——从异乡陌生人到苗族引领者164-166
第三节 以人为镜的反思166-170
结语及政策建议170-178
参考文献178-195
西文文献178-183
中文文献183-195
附录一 柏格理生平介绍195-199
附录二 柏格理墓碑序199-200
附录三 石门坎溯源碑200-201
附录四 石门坎苗族信教史碑(苗文译汉文)201-202
附录五 胡敷理生平介绍202-204
附录六 白斯德望生平介绍204-206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