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旦:《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丧葬礼》(2009中译本)

ChineseCS 过往信息评论399字数 1524阅读5分4秒阅读模式

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丧葬礼(复旦文史丛刊)

The Interweaving of Rituals: Funeral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by Nicolas Standeart. Translated by Zhang Jia, 2009.

丛书名: 复旦文史丛刊
作  者: (比)钟鸣旦 著,张佳 译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字  数: 260000
版  次: 1
页  数: 282
印刷时间: 2009-9-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2553839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是礼仪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地说,丧礼在17世纪中欧交流中的角色。选择礼仪作为视角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以往对中西交往,
尤其是对17世纪中国天主教的研究,一直聚焦于宗教教义和西方科学,而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礼仪研究却被忽略了。本书的研究得益于近几十年来中国基督宗教
研究的巨大变化。这期间发生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一种基本是传教学和欧洲中心的立场,转变为一种汉学和中国中心的路数。对礼仪的关注推动以上转变,也使
得我们超越了欧洲中心或中国中心的研究,而代之以一种关注文化互动的新范式。
本书只关注一种礼仪――与死亡有关的礼仪,具体来说是丧葬礼,因为它通常被认为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本书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
碰撞之后,葬礼发生了何种变化?本书将研究的时段限定在17世纪,主要因为与那一时期的葬礼相关的材料大量地保存了下来。限定时间框架的另外一个主要原
因是,本书并不把已被学者们广泛讨论的“礼仪之争”作为重点。因为单单是葬礼之类的礼仪本身就值得研究,不必从“礼仪之争”的角度来解读它们,虽然
1690年代之前的有关中国葬礼的文献就已经日益受到这场争论的影响。“礼仪之争”只是本书研究的边缘问题,但由礼仪问题而引发的紧张,还是要放在这场
显示了中西礼仪活动特质的争论的背景下来考虑。将时限设在17世纪的最后的一个原因是,这一时期具有几个典型特色,使得它特别适合从文化碰撞的角度进行
观察。

作者简介
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 当代西欧著名汉学家,比利时人 1959年生于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 1982年获荷兰莱顿大学汉学
硕士学位 1982―1983年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研习中国历史哲学宗教 1984年获莱顿大学汉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法国巴黎塞夫尔中心哲学和神
学学士学位 1994年获台北辅仁大学神学硕士学位 1993年至今任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教授 2003年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有《杨廷筠
――明末天主教儒者》等

目录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中国和欧洲的丧葬礼仪
一、中国的丧葬礼仪
二、欧洲的丧葬礼仪
三、结论
第二章 传教士关于中国丧礼的知识
一、欧洲的文献资料
二、原始民族学对中国丧礼的描绘
三、礼仪的差异
四、与欧洲的差别
五、皇室葬礼的报告
六、结论
第三章 天主教葬礼的逐步本土化
一、从分离到并行
二、交织的葬礼
三、天主教团体与葬礼
四、结论
第四章 公开展示信仰的葬礼
一、广州会议
二、一项葬礼策略
三、结论
第五章 作为团体活动的葬礼
一、清初中国天主教葬礼指南
二、天主教礼仪与地方风俗
三、葬礼的参与者及其活动
四、礼仪活动实现的转化
五、葬礼仪式的功能
六、结论
第六章 天主教与邪教礼仪
一、容许本地“无邪”之礼
二、禁止“邪”礼
三、结论
第七章 皇帝对耶稣会士葬礼的抚恤
一、葬礼卸典
二、利玛窦的墓地
三、汤若望的平反
四、安文思、利类思葬礼上的恩荣
五、南怀仁葬礼的全套�典
六、结论
第八章 结论:织布的比喻
一、分析的框架
二、交织的葬礼
三、交织的有效礼仪团体
四、葬礼与身份塑造
附录
缩略语
引用文献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